西安附一兒童醫(yī)院【官網】
如何檢測是否多動癥,多動癥(注意缺陷多動障礙,ADHD)的檢測需結合專業(yè)評估工具、行為觀察及醫(yī)學檢查,通常需通過多維度、綜合性的方法進行判斷。以下是具體檢測方法及步驟:
一、初步篩查:行為觀察與量表評估
家長/教師觀察記錄
核心癥狀:多動癥兒童常表現(xiàn)為注意力不集中(如易分心、粗心、丟三落四)、多動(如坐立不安、無法安靜活動)和沖動行為(如打斷他人、難以等待)。
場景差異:觀察孩子在不同場景(如家庭、學校)下的行為表現(xiàn)。例如,學校中可能因規(guī)則約束而表現(xiàn)更明顯,而家庭中可能因環(huán)境寬松而癥狀減輕。
持續(xù)時間:癥狀需持續(xù)6個月以上,且明顯超出同齡兒童發(fā)育水平。
標準化量表評估
常用工具:
Conners量表:評估注意力、多動、沖動等行為問題,分家長版和教師版。
SNAP-IV量表:涵蓋注意力缺陷、多動/沖動及對立違抗行為,用于初步篩查。
ADHD評定量表(ADHD-RS):根據DSM-5標準設計,評估癥狀嚴重程度。
結果解讀:量表評分需結合臨床判斷,避免單一工具診斷。
二、專業(yè)診斷:臨床訪談與醫(yī)學檢查
兒童精神科或發(fā)育行為科就診
詳細病史采集:醫(yī)生會詢問孩子的發(fā)育史(如語言、運動發(fā)育是否延遲)、家族史(如父母或親屬是否有類似癥狀)、學習及社交表現(xiàn)等。
行為訪談:通過與孩子互動,觀察其注意力、沖動控制、規(guī)則遵守等能力。例如,讓孩子完成簡單任務(如拼圖、聽指令畫畫),評估其專注力和耐心。
排除其他疾病
醫(yī)學檢查:
聽力/視力檢查:排除因感官缺陷導致的注意力問題。
腦電圖(EEG):檢測腦電活動,排除癲癇等神經系統(tǒng)疾病。
血液檢查:篩查甲狀腺功能、鉛中毒等可能影響行為的生理因素。
心理評估:
智力測試:如韋氏兒童智力量表(WISC),排除智力低下導致的學業(yè)困難。
心理量表:如兒童行為量表(CBCL),評估情緒、行為問題是否由焦慮、抑郁等其他心理障礙引起。
三、綜合診斷標準:符合DSM-5或ICD-11
多動癥的診斷需嚴格遵循國際標準,如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(tǒng)計手冊(第五版)》(DSM-5)或《國際疾病分類(第十一版)》(ICD-11)。核心條件包括:
癥狀數量:
注意力不集中型:需滿足6項及以上癥狀(如經常忘記事物、難以組織任務)。
多動/沖動型:需滿足6項及以上癥狀(如無法安靜坐著、經常打斷他人)。
混合型:同時符合上述兩類癥狀。
癥狀出現(xiàn)年齡:癥狀需在12歲前出現(xiàn)。
功能損害:癥狀需導致學習、社交或家庭功能受損(如成績下降、同伴關系緊張)。
排除其他原因:癥狀不能由其他精神障礙(如焦慮癥、抑郁癥)或生理疾病(如甲狀腺問題)解釋。
四、檢測注意事項
多信息源整合:診斷需結合家長、教師、醫(yī)生等多方觀察,避免單一視角偏差。
長期跟蹤:兒童行為具有波動性,需定期復查以確認癥狀持續(xù)性。
避免貼標簽:多動癥是神經發(fā)育障礙,而非“調皮”或“懶惰”,需以科學態(tài)度對待。
五、檢測后的干預建議
若確診多動癥,干預需綜合行為治療、藥物治療(如中樞興奮劑)及家庭支持:
行為治療:通過正向強化、行為矯正等方法改善注意力及沖動控制。
學校干預:與老師溝通,制定個性化教育計劃(如調整座位、延長考試時間)。
家庭支持:建立規(guī)律作息、使用視覺提示(如日程表)幫助孩子管理時間。
擅長:運用中西醫(yī)結合治療多動癥、抽動癥、自閉癥、語言發(fā)育遲緩、小兒癲癇、矮...
擅長:對兒科常見病、急危重癥及一些疑難病癥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。尤其對皮膚...
擅長:自閉癥、發(fā)育遲緩、精神發(fā)育遲滯(智力低下)、語言發(fā)育遲緩、語言障礙、多動癥...